
目录
第一部分:氮氧化合物排放现状
一、我国氮氧化物排放
二、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标准的缺陷
第二部分:脱硝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脱硝技术全解
二、脱硝技术在国外发展
三、脱硝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四、脱硝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分析
第三部门:浙江水泥项目配备脱硝设备
一、脱硝对水泥行业的影响
二、浙江省政府对水泥脱硝的态度
三、浙江水泥生产线分布情况
四、水泥生产线全部配置脱硝设备的预期
第一部分:氮氧化合物排放现状
一、我国氮氧化物排放
SO2 和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中排放量最多的,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两种物质,其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们的干沉降和湿沉降将对环境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据了解,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硫碳化合物来自燃料燃烧的占80%,而燃煤排放的SO2 又占燃料燃烧排放的90%左右,而向大气中排放的氮氧化物 中来自燃料燃烧的占70%左右,燃煤排放的氮氧化物又占燃料燃烧排放的85%左右,因此,控制SO2 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对治理大气的污染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标准的缺陷
我国现有的国家标准中对氮氧化合物的控制标准如下:
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23-1996)规定,电厂锅炉额定蒸发量≥1000t/h时,氮氧化合物排放浓度的限值为液态1000mg/m3;固态650mg/m3 。
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规定,硝酸、氨肥、火药生产和硝酸使用时氮氧化合物排放速率限值最高位92kg/h;最低为0.47 kg/h。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氮氧化合物浓度限值最低0.05 mg/m3 ;最高0.30 mg/m3。
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规定,锅炉氮氧化合物最高允许为400 mg/m3 。并在轻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GB14761-1-93),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指标(GB14761.5-93)、《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1999]134号等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氮氧化合物排放作了规定。
部分固定污染源排放标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中未规定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限值。
从上述情况可见,目前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制度上尚不够严密,在部分固定污染源排放标准钟甚至没有氮氧化合物控制标准。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氮氧化合物的污染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氮氧化物污染的不断扩大,其对环境的破坏力度的加强,控制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脱硝技术也在继脱硫技术后,被摆到桌上。
第二部分:脱硝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脱硝技术全解
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和SO2 控制排放都很相似。据悉,对于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主要表现在燃料脱氮、改进燃烧方式和废气脱氮这三方面上。据了解,前面两种方法是建设燃烧工程中氮氧化物 的生产量。而第三种方法则是对工业尾气和燃烧烟气中氮氧化物 进行处理。
据了解,燃料脱氮技术现在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而燃烧方式的改进,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方法,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属于二段燃烧,即控制燃料与空气的混合过程使燃料在还原性气氛中分解,产生中间产物,并且进一步还原生产N2,然后再送入二段空气中,使之完全燃烧。但是目前该技术尚未全面达到实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使用该技术时将大大增加不完全燃烧损失,而且使用设备将增大,氮氧化物的减少也是有限的。
而采取废气脱硝方法,是目前氮氧化物 排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脱硝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据了解,日本在1975-1978年就研发出了氧化镁法脱硝技术,其主要是利用湿Mg(OH)2 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固定氮元素。另外,日本在1983年还实验出了选择催化还原法,其去除氮氧化物率达到80%左右。
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就相继对工业锅炉氮氧化物的排放做了限制。因此从70年开始,欧美等国家就开始了对脱硝技术的研究,距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程。
[1] [2] [3] 下一页